<-------您已浏览到这里

荣格及其心理学理论

引言: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基本信息

姓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国籍:瑞士

职业:心理学家 精神病学家

主要成就:首创分析心理学

主要著作:《人及其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学》《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回忆、梦、反思》《答约伯》等。

成长经历
复杂童年

1875年,荣格出生于瑞士一个叫凯斯威尔的村庄,家族中八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神职人员,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母亲的性情反复无常,父母关系不和睦,曾有两个哥哥但都幼年早夭。自小荣格便是个腼腆而忧郁的小孩,他大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1881年,6岁的荣格开始上学,父亲同时教他拉丁文。因为和同学们的相处,荣格慢慢发现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他将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 ~ 一号和二号。一号性格是表现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时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二号人格犹如大人一般,多疑、不轻易相信别人,并远离人。

1887年,12岁的荣格被人推倒受伤,此后数月内荣格经常陷入昏厥状态,其父母四处延医但不得治愈,之后荣格却通过自己意志力治愈自己的怪病。荣格将其称为经历一次“精神官能症”。同一时期内,荣格的一号人格成为主人格,二号人格则慢慢消失,期间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史包括叔本华的著作。

求学与就业

1895年,荣格进入巴塞尔大学主修医学。在校期间曾发表了关于神学和心理学的演说,大一时,他对某位神学家论述精神现象的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荣格选择精神医学方面的课程和临床实习,但他对课程内容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1900年,他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导师是布雷勒,并且开始接触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

1903年,荣格发表毕业论文,题为《心理学与超自然》,同年他与妻子艾玛成婚,尽管他们婚后育有五个子女,但荣格婚后绯闻不断,其妻1955年过世。配图1.2.2荣格夫妇

1904年至1905年,荣格积极地参予由布雷勒领导的有关于早发性痴呆(后改为精神分裂症)的实验计划。在布雷勒的指导下,荣格进一步的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此后他尝试将电压检流计探测皮肤和和线的方式来量度病患们的心理状态,试着将“字词联想”测验用于侦测罪犯上。

1905年,荣格升任苏黎士大学的精神医学讲师,并在同年升格为精神科医院的资深医师,主讲精神心理学,也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学。

六年“父子”
“父子”决裂
“父子”对比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荣格把心灵当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心灵是人的—切软件内容的全体,如思维、情感、行动等一切意识的、潜意识的内容。人格的原始统—性和先在整体性,不仅在理论上追求心灵整体综合,而且在临床上要求恢复人格完整,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

人格结构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三个层面所构成。
意识

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的目的所在。

荣格认为意识是心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具有选择性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保证一个人人格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完整性。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荣格认为情结的作用是可以转化的:它既可以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也可以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来自先在的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
集体潜意识

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包括世世代代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不同于个体潜意识,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而是先天遗传的;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而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象。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原型理论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有四种最为突出。
此外,在荣格体系中还有两个促进整合的原型。

自我:具有两个基本含意,指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包括了潜意识的一切方面,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

曼达拉:指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荣格把曼达拉图形看作是自我的象征、人格的核心。

荣格认为,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个人、民族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但更重要的是人总是为未来的目标奋斗,从而达到人格各方面的和谐和完善,荣格把它称为自我实现。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他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理能量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性本能。他借用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原则来解释心理,即能量在心理结构中可以转移,并且可以把某一结构的部分特征也转换过去。

  • 01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灵一旦获得能量,便将它据为己有,由心灵自己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种能量。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 02

    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另外,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 03

    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心理值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测量其相对量:
    (1)观察一个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
    (2)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
    (3)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
    另外,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焦虑、压抑等行为表现出来,也可在情绪、情感中表现出来。因此,用心理电装置测量一个人的脉搏、呼吸和皮肤电反应,也可以判断人的心理值。
  • 04

    等量原理和熵原理
    荣格以此来说明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等量原理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
    熵原理是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优质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荣格认为精神病人为了逃避无法对付的强烈刺激,便环绕自身建立一层外壳保护自己,正常人则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以达到接近“熵的状态”。
  • 05

    心理能量的前行与退行
    前行指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来满足环境的需要。在前行过程中每种心理机能都会汲取各种生活经验和心理能量,使人努力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一致。
    退行是指通过剥夺对立机能的能量,使对立机能的值逐渐丧失,最后用新的机能取代对立机能。其作用是激活那些被意识排除在外的潜意识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机能。这时新的机能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新的适应,导致“里比多”的前行重新开始。人类就是这样不断的通过前行和退行使内心世界得到调整,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 06

    能量输导系统
    心理能量是可以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变化的。首先,当一种新的活动模拟本能活动时,本能的能量就会被纳入到这种新的活动中,这就是能量输导。即心理能量必须经过一处能量输导系统,发生能量转换,纳入到新的活动中才能像物理能量那样做功,其次,心理能量是通过模仿或制作的方式进行能量转换的。荣格发现,原始部落以各种仪式和舞蹈来转换心理能量,而现代人则通过“有意志的行为”,用科学和技术把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实现心理能量的转换。

核心理论
具体分析

荣格认为,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个性化,其中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他早年把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1)人生第一年;(2)童年期到青春期;(3)青春期到整个成年期;(4)老年期。

  • 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 疯狂与神性:荣格的《红书》
  一、20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开始答题
1
荣格1975年出生于( ),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请选择!

好的
下一题